简介
聚会时间 | 坐标
1. 简介
Munsin Guntak 弟兄
Kampung Tampulan距离Pekan Telipok约6.5公里, 属山坡地区。据第二代信徒 (Seriah Munsin @ Gimpoi 姐妹, Sindi Angkeelamai弟兄 和Miol Munsin弟兄) 从第一代信徒听来的见证;福音于1950年代在本村传开。那时的真耶稣教会被称为 “Ugama Isa Yang Benar”。第一位把福音带到村子里的人是陈撒母耳执事的父亲。陈撒母耳执事继承父亲的工作,他为人不屈不挠且不知疲惫。
其中最早接受福音的人有Munsin Guntak弟兄与妻子Konsiang Sobinal姐妹,Sombuling Soludung弟兄与妻子Lintos Parang姐妹, Angkeelamai Tungak弟兄与妻子Selia Awang @ Tangon姐妹;接下来大部分村民也开始接受福音。从1950年代至1990年代,丹布兰教会的信徒大部分都是在斗亚兰Berungis教会受洗。
2. 见证
Gimpoi Munsin @ Seriah姐妹
据Gimpoi Munsin @ Seriah姐妹,她父亲Munsin Guntak弟兄在年轻的时对所有基督教派之教训特别感兴趣。
婚后有机会聆听陈撒母耳执事之父传讲的福音;在感受到真耶稣教会训诲进入他心后,便下定决心接受洗礼。1953年,他在斗亚兰教会接受洗礼。他的妻子Konsiang Sobinal当时是一名巫师。Gimpoi姐妹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于1952年出生,是一名残障人士;不能行走,不能说话也不能看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她三岁。
由于Konsiang Sobinal姐妹担心孩子的情况,便向来自Kampung Maruah, Telipok 的一名道行更高的巫师,Yonsuid 求助。出乎意料的是,这巫师回答说自己无法治好孩子的病,既然她丈夫是一名基督徒,只要跟随丈夫的信仰,孩子就能痊愈。有了这样的缘由,再加上丈夫的鼓励,她在1995年左右决定受洗。久而久之,残疾的Gimpoi姐妹渐渐痊愈成正常的孩子。此事在Kampung Tampulan传开后, Sambuling弟兄与妻子便领受洗礼,因为自他们结婚起不断发生孩子丧命事件。而他们接受洗礼后,孩子丧命事件就不再发生。另一对夫妇,Angkeelamai弟兄和妻子Selia Awang @ Tangon姐妹也遭遇相同事件,那就是婚后产下的两名孩子相继去世。
这些事情促使他们决定受洗,后来所生的孩子才活了下来。因为这些神迹奇事的发生,Kampung Tampulan和附近的村落,比如Kampung Tamalang的居民开始认识真耶稣教会。Kampung Tamalang的Gankat弟兄也在受洗过后病得医治,最后全家受洗。在大约五十年代中及七十年代,几乎所有Kampung Tampulan的居民都相信并接受洗礼。
3. 牧养
牧养工作于丹布兰教会而言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交通问题、没有会堂、信徒住家散落各处、村庄属于丛林中等情况对于当时的圣工人员而言都是挑战。但这些都无法阻止陈撒母耳执事从Pekan Telipok步行而来,进行巡牧与宣道工作。每当陈撒母耳执事到Kampung Tampulan牧养时都会借住Munsin弟兄家。
离Kampung Tampulan最近的只有位于斗亚兰的Berungis教会。为要出席聚会,信徒需步行大约2英里,抵达Kampung Timbok后才搭车到Pekan Telipok。若错过了这趟车,就被迫再走2英里路程才可到达Pekan Telipok。
抵达后,再乘搭TUT巴士到Berungis教会。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到1960年代。基于这样的问题,总会领导层与Berungis 教会方一起在Pekan Telipok寻找地方作为聚会点。最后聚会点成功找到, 该处属于一位名叫Ah Kie的华裔同灵。
约1970年代初期,位于Pekan Telipok的聚会点被关闭。据知是因为Ah Kie弟兄把地和屋子一并卖了。为了继续聚会,Sambuling弟兄将他在Kampung Tampulan的家奉献做聚会点,当时被称为Tumpangan教会。基本上这让Kampung Tampulan和 Kampung Tamalang的信徒方便许多,他们无需再行走遥远的路途。根据一部分讯息,其实在Kampung Tampulan之前,福音已先传到Kampung Tamalang。由于缺乏圣工人员,导致很多信徒变得不冷不热,最后叛教了。就这样使用Sambuling弟兄家举开聚会一直到1995年。
当时总会也透过差派宗教教育教员将真理的种子播散于儿童当中,其中教员包括了Sue Kong弟兄与太太。当时他们在 Munsin弟兄的家进行宗教教育并且借住在那里。有一部分的小朋友因为路途遥远,也会借宿在Munsin弟兄家。宗教教育课在一年内只能举办两到三次。几年后,据说该教员被派遣至其他地区,宗教教育课便停止了。因为缺乏教员的缘故,一直到1980年末都很少举开宗教教育课。直至教会建筑竣工,宗教教育课才得以在每个安息日进行。当时的教员有来自丹布兰的几名志愿青年以及被小区差派的全职宗教教育教员。
1970年左右,除了陈撒母耳执事,到丹布兰教会进行牧养工作的圣工人员包括谭司提反传道和甘多马传道。
在2000年以前,丹布兰教会隶属京农限小区。1980年代初,被差派前往Kampung Tampulan的圣工人员有提摩太传道和提多传道。过了1980年代中期,约书亚传道和迦勒传道被差派到此继续牧养工作。1980年代初,在丹布兰祈祷所举开第一次的灵恩布道会。到了1980年代中期则比较注重于寻找迷失的信徒,并重新向他们传福音,然而结果却让人痛心。至今还持守的信徒有来自Munsin弟兄家的孩子,兄弟姐妹6人(Gimpoi, Asanah, Sipun, Moil, Yosima 和Deloris一家);Sambuling弟兄处有一个家庭(Maikol一家);Angkeelamai 弟兄处也只有一个家庭(Sindi一家)。
4. 教会建造
在Kampung Tampulan建造教会的想法早在1970年萌生,因为Munsin弟兄同意将妻子名下的土地奉献出来。当时教会提议的面积是20’x 30’。面积及预算费用由陈撒母耳执事提出且经总会批准。由于当时缺乏资金,项目被延迟;再加上Munsin弟兄已搬迁到Membakut耕地,于1984年蒙主恩召。
建堂工作由Sambuling弟兄和Moil弟兄接续,提摩太传道作为顾问。然而建堂工作未开始前,亚庇区负责黄约翰执事,K.C.Yong弟兄 与 Rocky Soh Andu弟兄到该地查看,最终面积被扩展到60’x 80’。1994年左右开始动工,1996年竣工,同年6月献堂。教会建筑由已故K.C.Yong弟兄设计。建筑过程
中很多信徒都献上他们的劳力,其中包括了Moil弟兄, Maikol弟兄和Sindi弟兄。其它部设施如厨房,传道房和洗手间则是信徒在后期分阶段建造起来。
5. 教会组织
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教会并没有清楚的组织。主因是没有教会建筑也缺乏相关知识。当时只有小型职务会,由提摩太传道于1980年代所提议的。1970年代,安息日聚会由Munsin弟兄带领。1970年代后期,他搬迁到Membakut区后,聚会便交由Sambuling弟兄继续带领直到1990年代初。除此之外,刚从汶莱回来的Moil弟兄也常被Sambuling弟兄邀请去领会。1996年,会堂建竣,第一任职务会如下;
姓名 职位
1 Miol Munsin 弟兄 教务
2 Maikol Sambuling弟兄 副教务
3 Sindi Angkeelamai弟兄 文书
4 Delores Munsin 姐妹 副文书
5 Sambuling Soludang弟兄 财务
6 Suria Pagayan 姐妹 委员
7 Prisca Lukas 姐妹 委员
8 Nuria Kurus 姐妹 委员
Moil Munsin弟兄是教会第一任教务,任职至2000年。2000年至今,教务一职由Jerry Kitingon弟兄和Geros @ Rejo Gontak弟兄轮流担任。
至今未有同灵被按立成为教会圣职人员。摩西执事是此处第一位于2007年7月14日在拿笃被按立的执事。然而被按立没多久之后就被调到亚庇。在青委会和宗教教育小组安排下,教会青年活动越发有秩序。另外也建立了丹布兰青年诗班,如今名为俄斐勒诗班。
Musa Rosiki 执事
星期 / 時間 | 聚会种类 |
---|---|
五 / 7.30pm - 8.30pm | 晚间聚会 |
六 / 7.30am - 8.30am | 早禱會 |
六 / 2.00pm - 3.00pm | 安息日聚会 |
坐标 | |
6.061397, 116.212104 |